6月3日,福建漳州一辆轿车起火,一男子路过发现后,掏出手机拍摄,并且还大喊:“完了完了,旁边的车也完了。”看着火势越来越大,男子全程拍摄刷存在感,没有出手搭救的行为。这名男子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为为了自身的安全,但是这种不报警不求救的行为,就让人不能理解了。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发生车辆自燃的情况,因此有车一族也要了解如何预防车辆自燃。
1、电路
通常,电路引发的汽车自燃是由于车辆电线老化或者接驳不当造成短路或产生火花而引起的。
尤其是改装车辆,改装后的电源线没有收扎成束,绝缘包扎不完好等。此外,开关触点的长期使用、插接器的接触不良或接触面积偏小、执行器的电路损坏或本体损坏等都会形成局部过热引起自燃。
2、油路
最容易发生自燃险情的非发动机舱内的油路莫属!
油箱和油管,一旦有老化、开裂、磨损而产生了燃油泄漏,一旦遇到高温天气,漏出来的燃油很容易发生自燃,严重者甚至会爆炸。这种安全隐患,活脱脱的是瞬间要命的节奏啊。
3、排气管
汽车排气管三元催化器处最高温可达700-800℃,它一般位于机舱底部,容易挂到外部可燃物(比如稻草、塑料袋等)引起自燃。
因此,在经过复杂路面或者晒稻草路面时一定要注意和观察。
4、轮胎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轮胎气压过低,产生驻波,致使温度急剧上升。或者违规使用断面过宽的轮胎型号,导致胎壁相互摩擦易发生自燃,尤其是负重轮是双排轮的卡车。
此外,在夏季比较高温的情况下,如果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轮胎的转速会加快,从而加速了轮胎的摩擦生热,易引起火花或者轮胎爆炸。
5、点烟器
点烟器不仅仅是为了点烟,各种车载电器都离不开它,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隐患。点烟器额外的大功率用电会增加蓄电池的负担,加速升温,产生自燃。提醒车友,避免超负荷使用点烟器电源,也不要长时间插用电器在点烟孔上,不要让点烟插孔裸露,且用且珍惜!
1、勤检查汽车。夏季车主应每隔一周或三五天就对汽车的电路、油路、各线路进行一次检查,看看有没有受损的地方,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是预防汽车着火很重要的手段。
2、不私自改装汽车。有时候改装汽车的技术工水平有限,容易出现乱引电线、负荷大的地方不加保险等问题。很多车辆自燃都是由乱堆积线路遇高温引发的。如果非要改装,一定要找专业修理厂请专业技师改装,对于所有的线路都要仔细连接,该加保险的一定要加保险才行。
3、车内不要放置危险物品。很多车主喜欢在车内放置气体打火机、空气清新剂、香水盒等,殊不知这都是些易燃易爆物品,在太阳暴晒下有可能发生爆炸,从而引发汽车自燃。
4、把爱车停放在阴凉处。在高温天气里,特别是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要把爱车转移到阴凉的地方。比如树荫下、房屋背面、车棚下面、车库里等等。避免太阳直射能有效的预防汽车自燃。
5、提前判断自燃现象。当汽车发生自燃时都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能闻到一股焦糊味。但当汽车在行驶中时,驾驶员在车前部一般看不到异常情况。如果在车窗后面或通过反光镜看到车后有蓝色或黑色烟雾发出时,应立即停车并熄火,关闭所有电源(包括空调、收音机等)。
6、能熟练使用灭火器。车载灭火器是汽车出行必须随时携带的装备,但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而不愿携带,更可悲的是很多车主不会用灭火器。要预防汽车自燃,每位司机都应熟练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及时灭掉引发汽车自燃的星星之火。灭火器比较简单的使用方法是竖直放好灭火器,拔掉销子,站在上风向把灭火器对准着火部位,按动把手喷射即可。
私家车
◆行驶途中发现车头冒火苗或黑烟时,立即靠边停车熄火;
◆迅速离开燃烧的车辆,并拨打119报警;
◆离开车厢后用灭火器灭火,注意打开前盖时应先开小缝,等氧气进入一会儿,再慢慢全部打开。如果猛地打开,氧气迅速进入,火焰会突然变大,容易烧伤自己;
◆用灭火器扑救时,应对准油箱和燃烧部位;如果无法扑灭火势,应立即远离车辆,等待专业消防人员到来;
◆如果投了汽车自燃险,必须做到:保护好自燃现场;在拨打119时,同时要求对方派火灾调查人员一同到现场,因为到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必须要由火灾调查人员出具的调查文书作为依据。
公交车、客车
◆司乘人员应第一时间打开车门,组织乘客有序撤离;
◆若司机无法打开车门,乘客应迅速用应急开关打开车门,应急开关多在车门上方,为红色、扳手状;
◆远离车门的人员,应用安全锤敲击车窗玻璃四角,迅速从车窗逃生;
◆车顶天窗逃生:车顶天窗上有一个红色开关,扭动之后用力向上推,即可打开天窗逃生;
◆逃生时注意要捂嘴弯腰,避免吸入更多毒烟。
夏天由于气温较高,容易导致部分物品达到自燃的临界值,因此在夏季的时候车内不要放置一些容易燃烧的物品,而且也需要定期对车辆进行质检,以免存在安全隐患而发生意外,如果发现车辆温度过高,也需要适当的给车辆降温,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
很多女性希望通过舞蹈来减肥,既能提高自身的气质,又能去掉多余的赘肉,简直是一举多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国家的多种舞蹈都推广了出来,也比较流行,到底那些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