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学会实用生活技巧,享受健康快乐生活。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摘草莓什么时候去最好?带孩子摘草莓须知[多图]

摘草莓什么时候去最好?带孩子摘草莓须知[多图]

佚名 2023-07-16 09:54:43

眼下已经过立春节气了,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吃草莓的季节,新鲜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草莓富含维生素C,可以美白哟,很多人都会去草莓园摘草莓吃,因为可以保证新鲜的草莓,那什么时候去才适合呢?

摘草莓什么时候去最好?带孩子摘草莓须知(1)

 

1、二三月份就可以

 

草莓是春末夏初上市,草莓一般在二月下旬就开始萌发了,到四月中旬的样子会开出花朵来,到五月中下旬的样子果实才会完全成熟,也就是说,草莓是春末夏初的水果。大概在五月份的时候能够吃到草莓,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早的,在三四月份就能够上市了。但是有可能是被催熟的,所以不光了解草莓什么时候上市还不够,还要懂得分辨草莓。若是实在等不到五月份,可以选择正常温室内催熟的草莓,但是水果总归是应季的最好,所以说,想要吃到健康的草莓,还是等到五月份的时候,买来应季的草莓吃为好。

几月份可以摘草莓:

摘草莓是什么季节?几月份可以摘草莓?

专家介绍,2月下旬起至3月份是采摘草莓的最佳时节,草莓的甜度和外形等品质均达到最佳。草莓是一种喜光、喜潮湿、怕水渍、不耐旱,并且喜肥沃透气良好的砂壤土的水果。草莓一般是4-5月份的时候大丰收。根据不同的地区,上市的时候稍微有些差异。一般春季气温上升到5度以上时,植株开始萌发,最适生长温度为20-26度。江苏地区,2月下旬萌发,4月上中旬开花,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入秋气温低于17度,且在10-12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花芽分化,冬季有短期休眠。

摘草莓是什么季节-几月份可以摘草莓?

从水果市场了解得知,一般2-3月份的时候草莓就上市了。其实,每年十二月到次年一月份,都是摘草莓的旺季,但是有人说,这段时间的草莓基本上都是催熟的,所以草莓真正的成熟时间是2月到3月哦!

 

2、摘草莓注意事项

 

一、穿着过多进大棚易捂汗

虽然春天暖和了,但是某些农庄为了保证一年四季的草莓产量,是采取了温室种植。大棚种植就这样应运而生,而且这样对前来采摘的顾客也有吸引力,因为不用在农田里风吹日晒了。

但在这个棚子重重包围的温室内,太阳照射的热量可以穿透大棚,棚内温度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加上大棚内空气不好,热气不能很快散出去,所以人在里面很容易感到闷热。要采摘好吃的草莓也不是几分钟的事情,况且要带着宝宝享受一下大自然的风光,半个或者一个钟是在所难免的。而父母通常以为郊外温度低,常常为宝宝穿上厚厚的衣服才出发,可呆着一个这么热的地方,大人都受不了了,宝宝更容易惹出一身汗了

宝宝汗腺分泌特别旺盛,也又喜欢活动,一刻也闲不得。穿的多了,稍微活动就会出汗,如果不能及时减衣服,很容易感冒。另外,总是穿得太多,身体就会失去温度调节功能,更容易患感冒。长期穿得过多,反而会影响宝宝自身的抗寒能力及抗病能力。因此,在草莓棚里,要适时为宝宝脱衣。

二、内外温度不一易受凉

在美丽的季节采摘好吃的草莓,不仅可以让宝宝尝到新鲜的食物,同时也可以让宝宝更加地亲近大自然。草莓棚里头非常热,但是棚外处于郊区,温度较低,风一吹就容易生病,所以,当宝宝在草莓棚外头时,要为宝宝穿上足够的衣服。

不过,要在这里提醒一下,在春天这个下着零星小雨的季节,不少爸爸妈妈都习惯给宝宝戴上口罩或者用围巾护住口鼻,以为这样宝宝的小脸就不会冻着了。其实,经常这样做会降低宝宝上呼吸道对冷空气的适应性,使宝宝缺乏对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的抵抗能力。

而且,因围巾多是纤维制品,如果用它来护口,会使纤维吸入宝宝体内,可能诱发过敏体质的宝宝发生哮喘症,有时候还会因围巾厚,堵住宝宝的口鼻而影响到宝宝正常的肺部换气。草莓棚一般会设在郊外,郊外空气新鲜,宝宝多吸吸新鲜的空气对身体更加的有益。但不能忘记,你和宝宝身处郊外,而不是大城市,要为宝宝添上一件温暖的衣服。

三、草莓没洗干净易腹泻

为了防治虫害,草莓在开花到结果期间都要喷洒大量农药。农药一旦残留在草莓表面就很难去除,像三唑类、二氧化硫等还具有致癌性和致过敏性。由于草莓是低矮的草茎植物,虽然是在地膜中培育生长,在生长过程中还是容易受到泥土和细菌的污染,草莓入口前一定要把好“清洗关”。所以,让宝宝吃草莓之前要认真的清洗一下草莓。那么草莓要怎样清洗才能保证干净卫生呢?

要把草莓洗干净,最好用自来水不断冲洗,流动的水可避免农药渗入果实中。洗干净的草莓也不要马上吃,最好再用淡盐水或淘米水浸泡5分钟。洗草莓时,注意千万不要把草莓蒂摘掉,去蒂的草莓若放在水中浸泡,残留的农药会随水进入果实内部,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另外,也不要用洗涤灵等清洁剂浸泡草莓,这些物质很难清洗干净,容易残留在果实中,造成二次污染。不要因为急于一时尝试就给宝宝埋下了肠胃炎的定时炸弹,彻底地洗干净草莓,对大人和小孩都有健康益处。

四、棚内不透气易缺氧

草莓棚里头有着许许多多可爱的草莓,父母和宝宝就有可能乐此不疲地几个小时呆在大棚里不出来,直到孩子出现头晕乏力的现象才出去透透气。大棚内虽然有阳光的照射,既温暖又能制造出氧气,但这些都是草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棚内的人多了,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不是小小草莓叶就能快速消化掉的,宝宝长时间呆在大棚内,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就有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现轻微缺氧现象。

缺氧的危害在父母看来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缺氧有可能引起宝宝脑部永久性的损伤,影响宝宝智力的正常发育。甚至有可能对宝宝的肝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棚内虽然暖和,但长时间地呆在棚内,结果是得不偿失。

家长要注意的是,每隔10分钟就引导宝宝到棚外透透气,大棚的空间有限,也不能让宝宝认识到什么新的事物和知识,到棚外绕绕圈,回头再继续另一轮的采摘,快乐不会因此而减分的哦!

五、棚内蚊虫多易被叮咬

草莓棚里头有大量的植物和积水,在这种地方是最容易滋生蚊虫,所以爸爸妈妈带着宝宝去采摘草莓前要做好蚊虫的防护工作,先给宝宝涂上一些驱蚊水,让宝宝在草莓棚里有一层基本的保护。其次穿一些长袖透气的衬衣,长袖可以保护宝宝手脚不被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后瘙痒难忍,宝宝会忍不住抓挠,抓挠后容易导致局部感染,抵抗力稍弱的宝宝有可能因为小小脓包引起发烧,感染的程度不同,治疗对策也不同。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防措施。尽量避免到蚊虫多的地方采摘;注意不要走到有积水的地方,减少蚊虫侵袭的机会。

在宝宝被蚊虫叮咬后,如瘙痒明显,要及时帮助宝宝止痒,制止宝宝抓挠。感染都是在皮肤抓破后才出现的,局部瘙痒但没有抓破时可用风油精、清凉油、炉甘石洗剂或荷酚液外搽止痒,如果瘙痒特严重,可以局部用激素软膏。

摘草莓什么时候去最好?带孩子摘草莓须知(2)

 

3、草莓的品种介绍

 

鬼怒甘草莓:果色浅红,艳丽,有芳香味,极甜,含糖量高达12%~18%,(一般草莓为7%~12%)。12~翌2月采收,可连续结果6个月,该品种的草莓可自然存放7~10天,3月以后采收的果实存放4~7天。

丰香草莓:果型为短圆锥形,果面鲜红色,富有光泽,果肉淡红色,果肉较硬且果皮较韧,耐贮运,风味甜酸适度,含可溶性固形物8%--13%。汁多肉细,富有香气,品质优;该品种草莓适于南方的露地栽培,在大棚促成栽培时,果实可在11月中下旬采果上市。

巨星一号草莓:果实特大,极耐贮运,产量特高。果实圆锥形,鲜红艳丽,外形均匀光亮,芳香浓郁,醇甜不酸,果肉硬度好,果皮韧性强,常温可存放45天不变色,不变质,平均单果重50g,最大120g,比鸡蛋还大,众称当今草莓之王。该品种草莓露地栽培4月下旬成熟,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卜3月份果实全部成熟。

卫士草莓:该品种草莓适于南方地区生长,果实较大,短圆锥形,整齐,肩部宽,先端圆,果面鲜红色(胭脂红色素含量0.675%),果肉自色,近果面红色,细软,汁液多,风味甜酸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12~13%,维生素C含量高60.2毫克/100克,品质优良。果面坚韧(果实硬度为0.24~0.388公斤/厘米),耐贮性好,单果重14克,最大果重18克,平均单株产量150克左右。种植期在3月初,成熟期在5月11~12日。

早光草莓:该品种草莓适于南方地区生长,果实较大,果实圆锥形,基部有颈,果面红色较深(胭脂红色素0.66%),光泽鲜艳,果实坚韧,硬度大(为0.248~0.326公斤/厘米),耐贮性好,果肉红色,肉质细软致密,风味甜浓微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4%,维生素C含量51.0毫克/100克,在南京地区发芽期2月28日~3月1日,开花期3月30日4月1日,开始采收期4月28日~5月5日。

摘草莓什么时候去最好?带孩子摘草莓须知(3)

草莓是一种美容养颜,水分充足的水果,是春天应季水果,在春天外出踏青的时候,有些家长就喜欢带孩子去草莓园里面摘草莓,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亲子活动呢!不过爸爸妈妈带孩子去摘草莓的时候,以上几点须知要牢记哟!摘完的草莓要清洗后再吃。

草莓的功效与营养

草莓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具有多种功效和营养价值。

1. 抗氧化:草莓富含多种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花青素等,能够对抗自由基的损伤,保护细胞健康。

2. 降血压:草莓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够帮助维持血压平稳。

3. 预防癌症:草莓中的花青素和抗氧化剂可以帮助减少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 改善消化:草莓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和消化不良。

5. 促进免疫:草莓中的维生素C和多酚类物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草莓虽然营养价值高,但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敏感人群应该谨慎食用。同时,草莓含有一定量的果糖,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群需要控制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