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容易一时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而感冒发烧,对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也可以自行处理。家长们也多少有经验,知道在孩子发烧的时候,给孩子吃退烧药,但有些孩子吃了一种退烧药后疗效不明显,家长就会让孩子吃第二种退烧药,退烧药可以一次吃两种吗?
儿童体温可随年龄、性别、种族不同有所变化,并受昼夜、季节变化等影响。轻度发烧本身并无危险,故38.5°C以下,精神状态尚好,学习、工作未受影响,通常不建议用退烧药。此时,可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洗温水澡或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适当补充水分。
当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选择退烧药。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对于小儿相对较安全,但注意不要过量。布洛芬退烧作用较强,但会导致大量出汗,甚至虚脱,不适用于腹泻及脱水患儿,肾功能不好者也要慎用。
退烧药多数在两小时内起效,平均起效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左右。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服药后开始出汗、哭闹减轻或精神状态好转,证明药物开始起效了,不要急着加药或者换药。一般每6~8小时1次,最短用药间隔为4小时,如果用得太勤,可能引起肝肾损伤。连用3天以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换一种退烧药,以防副作用累积。
退烧药最好只用一种,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品,用错药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倍。同时,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很难鉴别是哪种药物导致的。
很多人认为,服退烧药后体温退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这是个误区。理想的退热效果是温和的,体温降到低于38.5°C即可。适当补充水分很重要,这样能加快排泄,利于退烧。另外还要注意衣着宽松、透气,切忌捂厚被,以防高热惊厥。
需要提醒的是,小儿发烧病程一般3~5天,可先根据病情用药缓解。但若用药后,发热没有缓解,甚至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诊。
1.捂汗退热
老百姓有个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对成年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原因分析: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
2.一发热就吃退热药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原因分析: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长,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用冰袋降温
冰袋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原因分析: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4.带着高热宝宝候诊
国人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原因分析: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然后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5.泡澡降温
泡澡是当今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但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原因分析: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又会加重感冒。
总结:掌握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帮助宝宝度过生病期是必要的,而不是仅凭老经验,否则容易造成反效果,宝妈们一定要注意了,不可盲目给宝宝治疗,希望妈妈们能够了解宝宝的病情对症下药。
小孩子的身体抵抗力不强,当换季的时候,孩子是最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的,大多数家长也有常识,知道怎么处理孩子感冒发烧的情况,孩子感冒发烧家长可以给孩子吃退烧药的,退烧药没有必要重复吃,不要一次吃两种,间隔的时间在4到6小时。
很多女性希望通过舞蹈来减肥,既能提高自身的气质,又能去掉多余的赘肉,简直是一举多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国家的多种舞蹈都推广了出来,也比较流行,到底那些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