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料理中会有一些生食的食物,比如日本料理中有生鱼片,我们知道,肉在烹饪后的味道更加鲜美,但是有的人追求更加全面的营养,会生吃肉,吃生肉其实有一定的危害。那么,吃生肉对身体有哪些坏处?吃生肉会导致中毒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肉类和海鲜水产等动物制品,在加工、储存及运输过程中都有被致病菌污染的风险。
美国跨部门食品安全分析合作(InteragencyFoodSafetyAnalyticsCollaboration,IFSA)最新报告对2008~2012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四种致病菌分别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李斯特菌。
涉及的食物包括鸡肉、牛肉、蔬菜、水果、乳制品等我们常见的食物。
常见细菌污染有生鸡蛋上的沙门氏菌,生牛肉中的O157:H7型大肠杆菌,生蚝中的创伤弧菌等。
生吃动物性食品的另一个常见安全问题就是寄生虫。
中国常见吃河鱼生鱼片感染肝吸虫的案例。
姜片虫,寄生在肝中,可引起肝硬化、胆管堵塞等问题
很多人以为海水鱼安全。由于海水是咸的,就不会有寄生虫。
其实,即使是海鱼做的生鱼片,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安全。实际上,海水鱼也可能携带寄生虫,同样也有能力感染人类。其中,以异尖线虫(Anisakis)最为臭名昭著,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海鳗、石斑鱼、鲱鱼、真鲷等等,都可能被它感染,如果不小心食用,将会发生感染。
至于肉类,现在有好多人会吃用牛肉、猪肉刺身,被绦虫感染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或牛肉,如果不小心被食用,就会危害人体健康。这里值得提醒的是,要避免吃一些「农家乐」自己屠宰的猪肉,这些未经检疫的猪肉,其风险是未知的。
猪肉绦虫在自然界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食物中能够令人患病的病毒主要有三大类:肠胃炎型病毒、肝炎型病毒及其他疾病型病毒。
最最典型的是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感染,上世纪,上海暴发过一次甲肝流行,是因为食用未煮熟的「毛蚶」造成的,那次之后,「毛蚶」在流行病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近,又有媒体报道因吃用「海鲜姿造」造成甲型肝炎感染并至肝功能衰竭的事例。
「海鲜姿造」是一种南方地区的典型吃法,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吃法「保留海鲜最鲜嫩的部分」,有一句关于它的描述是这样的:炸不如炒,炒不如蒸,蒸不如涮,涮不如生。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的吃法,造成了新一轮甲型肝炎的流行。
甲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由进食了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介贝类水产动物是传播甲型肝炎的罪魁祸首。介贝类水产动物泛指所有有壳的水栖动物,一般可分为四类,即甲壳类(如蟹、小龙虾、龙虾和虾)、腹足类(如鲍鱼)、双壳类(如蚝、蚬和扇贝)及头足类(如鱿鱼)。这是因为它们经常生活在容易被污染的海水中,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条件下能在干粪便中保持感染性长达30天,在60摄氏度的水中,可以存活一个小时。
所以,在吃海鲜的时候,如果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被污染了的海鲜,就有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不过,当水、食物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大约5分钟就可以将其中的甲型肝炎病毒全部杀死。需要强调的是冷冻、辣酱、芥末、烟熏、饮酒等都无法完全杀死有害细菌,只有充分加热才可以。所以,吃的时候尽量加热至熟透,最好不要生吃。
烤肠。很多烤肠在加工过程中,会添加发色剂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可导致食道癌、胃癌等。很多熟食肉类,看上去颜色很鲜艳,其实也是加入了亚硝酸盐(正常煮熟的肉如猪肉或牛肉的颜色为灰色或发暗)。烤肠持续烤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物质。因此,不应给3岁以下的孩子吃烤肠或香肠以及市售颜色较为鲜艳的熟肉类。
肉松。事实上,肉松属于深加工的肉类,虽然可能不含亚硝酸盐,但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维生素的破坏。肉松的原料具有不安全的因素,曾报道有些不法商贩将不新鲜或病死的猪肉等用来制作肉松。肉松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酱油、糖、脂肪等,因此,含有较高的热量和盐。因此,不建议婴儿吃市售肉松,幼儿也应少吃肉松。考虑到婴幼儿的特殊性,最好还是吃新鲜现做的肉类。
烤肉。烤肉的独特风味同样可能吸引着很多儿童。然而,肉在高温炭火的烧烤过程中,脂肪高温分解或聚合产生很多有毒有害物质。进食这些食物对儿童的健康可能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建议不给儿童吃烤肉类食物及烧烤食物。
熏肉、腌肉等。深加工的肉类往往含有潜在的有害物质,且在加工过程中导致一些微量营养素的流失或破坏。因此,这些加工的肉类还是应远离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很多女性希望通过舞蹈来减肥,既能提高自身的气质,又能去掉多余的赘肉,简直是一举多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国家的多种舞蹈都推广了出来,也比较流行,到底那些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