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学会实用生活技巧,享受健康快乐生活。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术后发热是什么原因?术后发热怎么办?[图]

术后发热是什么原因?术后发热怎么办?[图]

佚名 2019-11-27 14:59:16

做手术是为了让患者快速康复,但是在做手术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有的人在手术后会出现发热的情况,特别是在做外科手术后,一般出现这种情况会认为是感染,但也有非感染性的发热,那么,术后发热是什么原因?术后发热怎么办?

术后发热是什么原因?术后发热怎么办?(1)

1、非感染性发热原因

1、手术反应热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来说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手术大小和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此外损伤区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亦引起发热,即“吸收热”。老人反应较迟钝,体温升高不明显。

2、输血或输液反应热

输液、输血引起的发热并不少见。发热出现在输液、输血过程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严重者出现休克。输液反应多与输入液体不合格、药物配伍不当等原因导致外源性致热源入血引起发热。输血引起发热的原因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发热反应(在免疫性发热反应中,白细胞抗体是重要和常见的原因)和非免疫性反应(主要是热原反应,现已少见)等。

3、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药物热多表现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如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如果发热出现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输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间患者体温会有下降趋势,这是药物热的一个特点。这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正好相反。

4、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相对偏高,有时伴有发热症状,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多不超过38.5℃。

5、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

2、感染性发热

1、上呼吸道感染

住院期间患者感冒性发热时有发生,术野消毒裸露时间长,或术后疼痛而汗出受凉,均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体温升高。

2、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感染性发热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患者手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缝线处可有脓性渗出液,血象检查可见WBC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3、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多见于老年人,常发生在手术后1~3天,患者咳嗽、气促、体温升高、心动过速、肺部啰音,中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平片炎症改变。高龄患者、长期吸烟、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采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术者容易发生。由于痰多,术后疼痛影响咳痰,易并发肺不张,继而感染形成肺炎。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于留置导尿、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手术后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是发病诱因。患者发热伴有明显尿频、尿急与尿痛膀胱刺激症。根据感染部位如肾、膀胱、尿道、前列腺的不同,可有相应症状,血象有WBC升高,尿液检查有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能发热构成因素,如颈髓损伤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颅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褥疮、风湿病、肿瘤、甲亢等原因皆可以出现体温升高

因此,术后发热的“罪魁祸首”并一定是感染,非感染性发热也是临床上应该重视的问题,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发热的时间、热度及热型,结合患者实施的手术种类、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术后急性疼痛危害

1、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术后急性疼痛引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应激反应,可使病人出现焦虑、恶心呕吐、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几率。可使心电图出现T波及ST段的变化,尤以冠心病患者更应予以注意,可能诱发心肌梗塞。

疼痛造成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引起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等低通气状态而发生肺实变和肺炎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的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患者尿潴留,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疼痛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已有心、脑血管疾患或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极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2、增加患者就医经济负担。

术后急性疼痛可能是病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是围术期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不仅造成主观痛苦,还导致病人的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对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利影响,如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

3、造成患者家属意外的投入。

当病人忍受疼痛时,陪伴家属的情绪必然受到影响,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家属过度的焦虑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情绪,以及病人的救治和康复。这种情绪影响到病人,加重其疼痛程度。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看到病人疼痛难忍的样子,表现出坐卧不安,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对医生、护士处理病人也表现不满意,甚至口出恶言。不断的催促医生、护士这样、那样,严重影响治疗程序,更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患者因疼痛会不断地呻吟,翻动,还可能自行拔除尿管或引流管等。家属为防止患者的这些行为,不得不需要专人陪护,甚至还要几个人缚住患者的手脚。若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相应延长,医疗费用相应增加,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

4、导致医务人员精神应激。

众所周知,患者之间个体差异大,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都会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诊疗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长期超负荷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压力非常大。

医务人员的精神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患者因术后急性疼痛,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增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剧医务人员精神应激。具体可体现为:

(1)患者因疼痛可能拔除各种引流管,医护人员就要随时观察术后患者,打乱了固有的生活规律,造成生物钟的紊乱,身心素质下降,易引发躯体化、强迫等心理问题。

(2)患者因疼痛,患者和家属传呼护士的次数增加;同时,也会要求重复注射镇痛剂,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3)患者若因疼痛出现了并发症,患者和家属就会认为医护人员工作没做好,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必须面对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和抱怨。不良的医患关系在冲突与理解的交替中磨砺医务人员的身心,难免激发心理问题。

(4)若发生医疗纠纷势必造成年轻医务人员心理的害怕。年轻医务人员受以往医患纠纷的影响和心理上的阴影而害怕给患者实施手术,帮助解除患者所受的疾病痛苦。

5、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只占世界的2%左右,而拥有世界20%的人口,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

患者因疼痛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增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医护人员对术后疼痛患者投入了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对其他患者投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对其他患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患者若因疼痛出现了并发症,就会造成过长的住院天数,过高的医疗费用,不仅会更加消耗有限的医院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对国家财力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